《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上接第10版) 第四,关于人才的吸引和招聘。高校人才管理更加灵活和市场化,采用猎头公司来挖掘人才;学校人事部门应该主动加强和院系党委的沟通,更加积极地利用各种机会介绍我校人才的四项计划,在国内外进行宣讲和招聘,当场签约;鼓动校友、学生资源来宣传、引进优秀人才。   第五,关于考核和评优。院系内部直接竞争压力大,需要有更加严格和清晰的奖惩制度。奖先进,宜粗不宜细。优秀的同事相当多,优秀比例有严格控制,是否可以适当放宽,激励的措施和效果会更好。不同类别不同学科优秀比例不要一刀切,真正达到激励作用,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给人才好的科研环境,提高信息化水平就可以营造一个好的留人环境。年度考核能否利用信息化成果,使得优秀人才能把时间用到教学和科研中。   第六,信息服务中心、财务处、校医院、体育部等单位的招聘问题。信息服务中心 IT 人才的配置比较困难,今年校聘岗位的新试点,薪酬方式非常灵活,吸引的人才效果比往年好。是否可以增加实验技术人才的评价和晋升条例?财务处编制外用工比较多,不同工种没有同酬,建议适当地趋同。校内各部门按照工作内容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校聘人员的晋升机制,对早期选留人员是否公平?医院合同制人员的职称、晋升、发展通道如何解决?校聘岗位的管理办法,晋升是否完全参照事业编制人员?   第七,对于学校做“大”的效率问题,学校相关部门能否真正做到放权到院系?这些问题要进一步贯彻落实。   第八,建议更多地考虑学科特色,设立不同学科差别化的考核、晋升和评价机制。   (第五组会议召集人:顾秋生、陆现彩;记录人:王欢、刘依婷)   第六组交流发言   黎书华 黎书华报告第六组讨论情况 第六组讨论现场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第六组与会交流同志较多的来自学校各机关部处,也有一些老师来自各个学院。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邹亚军参与了本组的学习讨论。   本组与会同志表示,学校召开本次大会非常及时 , 胡金波书记的讲话为今后一段时期学校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学校教师、管理、后勤三支队伍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重大的改革创新举措。 杨忠常务副书记和谈哲敏副校长的报告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这些举措将对深入推进我校的人才强校战略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第六组交流讨论内容如下。   第一,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青年教师的薪酬待遇相对低,学校要多关心青年教师,建议面向青年教师设立“登峰人才”C 层次计划,进一步稳定年轻教师队伍。对年轻教师,建议在团队建设方面建立制度,引领和指导年轻人开展研究,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充专职科研岗的队伍,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   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尽量减少和简化各类考核。学校对于教师要给予尽量多的自由时间,能够让其安心做科研。建议对入选登峰 A计划的老师,只进行聘期考核。对机关部处的考核,建议在创新、重点工作方面,根据各部门特点设置差异化比例。比如,有的部处重心可能就是以常规工作为主。对教职工,既要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但也不能让他们感觉“压力山大”,否则难以吸引新人加入。学校对学院的奖励政策和考核制度要科学制定,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区分,注重学科差异。评审评价不搞一刀切。   第三,加强管理队伍的培养,完善相关的政策。重视年轻管理岗人才的培养,通过制度改革扭转目前基层管理人员队伍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对预任职员,对无法进入编制的人员能否实行年薪制,通过有吸引力的薪酬来吸引他们。对职级申报,建议降低对发表核心论文和省部级项目的要求,目前的要求不利于基层管理人员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好师生员工。建议行政岗和辅导员岗位的晋升评定标准要相对统一,要把两者的通道打通。   第四,改善编制外聘用人员的待遇和保障,打通他们在学校的发展通道。文件中针对编制外聘用人员薪酬调整办法,建议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编制外聘用人员。建议学校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使他们更好更快的开展工作。学校的职称评审、职级评定,能否对编制外人员和预任职员开放?希望在体检、就医等方面,提升编制外人员享受学校服务方面的待遇保障,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第五,加强学校的保障服务,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议在学校层面建立先进的分析测试平台,为全校教职工服务,各学院可建立二级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建议加强教室管理,鼓楼校区的教室里经常没有粉笔,教师休息室没人管理。购买科研设备手续复杂,流程长,建议尽量简化。进一步提 升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水平,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第六,关于学科发展方面,建议学校对医学院招纳更多的主任、副主任医师,将临床医学编制纳入学校编制管理,扩充临床编制的教师队伍,在考核时将医疗服务纳入考核。有些院系每个老师平均承担的学校公共教学工作量达到每周 8个课时以上,呼吁增加公共课的课时费,使教学和科研都有同样的获得感。   与会同志对本次会议的召开倍感振奋,一致认为学校推出的系列改革措施将会极大地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干事创业活力,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新跨越。   (第六组会议召集人:黎书华、包海峰;记录人:佘卉)   第七组交流发言   陈冬华 陈冬华报告第七组讨论情况 第七组讨论现场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第 7 组人员有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思政与辅导员、管理人员等。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峻峰,校长助理陈建群参与了本组讨论。   参加小组讨论的同志们围绕上午南京大学新时代“第一资源”开发大会胡金波书记的讲话,杨忠常务副书记和谈哲敏副校长的报告、各项拟出台的管理办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共谋学校人才发展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论述人才对于治国兴邦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今年是学校党委确定的“第一资源开发年”,优先、优化、优质开发第一资源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学校及时召开新时代“第一资源”开发大会,将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胡金波书记的讲话着眼于南大长远发展,紧贴南大实际,发出了学校新时代第一资源开发的动员令,“以开阔思路、开明举措、开放环境持续高效地释放出发掘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发展人才事业的强大活力”。   会议工作报告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第一资源开发年相关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部署。几位领导的讲话,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加速度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确立了工作目标,明晰了工作思路。   在小组讨论中,大家就以下几方面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讨论中大家希望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要引育并举,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体系、待遇体系、服务系统、宣传体系等方面形成合力,加强政策的整合和优化,综合施策。   有学者建议,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应开阔思路,充分发挥学校各类人才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作用,通过人才的现身说法吸引人才,为人才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术环境,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希望校、院领导更多地参与到人才招揽引进工作中。   在政策引领方面,希望能更多地站在人才的立场和视角上,创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打造良好的软环境,让人才潜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重视引进人才的团队建设,给予青年人才在招生、项目、经费、实验室建设上更多的支持。   希望更加重视与培养、用好学校现有存量人才资源,充分调动无头衔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给予充分的认可。   第二,人才评价和考核方面有学者建议尊重学科的差异性,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人才考核评价要做好多元化、多维化评价;下放人才考核评价自主权,更多地实行大小同行的评价工作。   根据学科特点去识别人才,在学院或学科层面,营造更为宽松的评价环境,重点关注人才工作状态和发展状态,因为好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   充分尊重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规律,给予文科人才宽松的培育环境。也有学者提出,希望学校高度关注文科人才年龄老化问题,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机会与空间。建议学校能够及时更新考核奖励的学术期刊目录,在调整修订时充分征求院系、学科的意见。   第三,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方面重视各支队伍的协调发展,要让各类人才都有发展的空间。   建议要高度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对于获得国家级人才奖励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建议给予同等待遇。   学校高度重视管理、思政队伍建设,此次出台了相关评聘办法,进一步完善职员职级评聘工作,与会同志对学校出台的评聘办法高度肯定,认为新的评聘办法为大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也有同志提出,希望评聘办法中酌情减少论文发表和课题主持参与方面的要求,毕竟管理人员与思政教师辅导员主要从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具体工作。   第四,落实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学校和院系权责分担机制由于人才培养与评价工作的差异化、特殊性,学校需要将更多的自主权下放到院系,院系切实做好青年人才个性化发展、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培育工作,指导和引领青年学者的成长。   在小组讨论中,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与会人员对南大的热爱之情,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落实人才梦托起南大梦的理念,把人力资源的事做好,把人才队伍建设好,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有力的人才保证。   (第七组会议召集人:任洪强、黄力;记录人:徐芃) (下转第12版)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9798次访问,全刊已有3389555次访问